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供应 >

石达开自误丧师殒命

2023-08-05 21:06:42    来源:观察网


【资料图】

近读《近世中国秘史》(江苏出版社)一书,书中载“咸同间用兵轶闻”,内有“记石达开之就擒一文”,读后令人不禁为达开之败扼腕叹息。

石达开兵到大渡河边之时,河之北岸尚无清军。按常理应不失时机抓紧时间渡河。兵法云“兵贵神速”,大军至此陌生之地,岂能耽搁。石达开作为太平军杰出的军事将领,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兵到大渡河边“……达开使其下令造船筏速渡,渡者已万余人”。(《近世中国秘史》211页)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石达开却鬼使神差般地谨慎起来,他怕官军卒至,在已过万人之后,下令撤回南岸,就此错过了在河北岸建立桥头堡的绝佳时机。“迟明,遣贼探视,忽见大渡河及松林河水陡高数丈,达开谓山洪暴发,一二日可平也。”(秘史211页)然而,过了两日,“水势稍缓,忽见官军已到河北岸,用枪炮隔水击贼”。(同上)假使石达开中途不改变主意,在渡过万人之后,继续抓紧时间让部队渡河,在河水上涨之前,利用一夜时间渡过数万部队是不成问题的。数万人在河北岸建立起桥头堡,在河水上涨后,其他部队未渡河之前,完全可以阻挡清军的先头部队。清军的先头部队事后才知也是一支不足万人的小股部队,大批部队也是数日后才到的,这是后话。由先渡河的部队建立起的桥头堡,挡住清军的先头部队,大部人马在风平浪静后从容过河,与河北岸的清军决一死战,胜负尚未可知。断不至于身陷绝境,进退两难。按理说,石达开率领十几万人马从安微一路打到贵州,途中击溃清军重兵围堵,清军虽众,莫敢当其锋者。这样一支经过无数次战火考验的部队,应该是一支虎狼之师。实际上,能从安微率十几万人马,成建制地打到大渡过河边,已充分证明了这支部队的强大战斗力。就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部队,在大渡河边,竟然失掉了虎狼之气,不敢主动出击,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敌人,置自身于进退无路的死亡之地。由于石达开的过于小心谨慎,使他的十几万人马的命运就这样被过早地打上了休止符。读史止此,不禁使人掩卷长叹。

原本达开之军尚有退路一条,反而是因为太过自信,轻信于他人,结果被人背弃,连最后一条生路也断绝了。原来石达开兵到大渡河边,一边组织部队渡河,一边派人和当地的土司联系,并送其厚礼。“达开以土司之纳其赇也,夷然信之,长驱入险。”(同上)大渡河之处为土司管辖之地,太平军初到新地,送金钱结纳当地要人自是明知之举。殊不料,清军和土司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长期相处关系自当融洽。达开新到,送礼之后,大家可算认识,并谈不上什么交情。所以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土司选择的自然还是清军。不知为什么,精明如石达开,在这儿竟然又犯起了糊涂,完全相信了土司,没有做一点的防范。一般来讲,部队行军打仗都要准备好多个预案,好在情况有变后有紧急应变的措施。遗憾的是石达开似乎没有准备什么预案,情况突变后便束手无策了。及至对岸被清军占领,达开欲退出险地,遣其党回视隘口,见土司用古木垒石塞路,并派夷兵把守,这下真是无路可走了。

就这样,石达开在该自信的时候不自信,本该迅速地派兵占领对岸,以作桥头堡,却由于他的犹豫不决,最终把机会失去了;相反在和土司打交道的时候本应该多考虑的时候他却很爽快地相信了土司,结果被土司出卖了。石达开就这样在大渡河畔失败了,失败的叫人有点不可思议。作为太平军杰出的将领,石达开行军作战多年,可以说是少有败绩。就是这次在大渡河边,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处境也不是那么险恶的,而且完全是可以克服的。如果果断地渡河,局面断不至到如此难以收拾的地步;退一步讲,如果他不完全轻信于土司,趁早派兵把守住隘口,不给土司以反悔的机会,则至少可以退出来,再作下一步的打算。可惜石达开一错再错,导致自已和所率的十几万军队葬身于此。后来,达开见无法再战,为了保全十几万将士的生命,自已亲入清军大营,想以自已的生命换取属下人马生还;清军将领,假意答应,最后还是把石达开连同他手下的十几万人马统统杀光。

七十余年后,红军长征至此,蒋介石对手下的国民党将领下令:叫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然而历史并没有在这里重演,大渡河困死了石达开,但对于中国工农红军却无可奈何,红军过了大渡河,继续北上了。大渡河是困不住“真龙天子”的。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