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供应 >

RISC-V距离与Arm一较高下还有多远?

2023-08-10 20:19:29    来源:面包芯语

RISC-V是一种用于计算机芯片的开放标准指令集架构。

此前,处理器内核领域已经被x86和Arm架构“统治”了太长时间。那么,抛开复杂的外力影响,仅从现有差距来看,各自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先来看看知乎网友们的看法:

通过大家的言论来看,有人认为RISC-V不太行,有人却认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么RISC-V距离与Arm一较高下还有多远?


(资料图片)

从1978年英特尔8086诞生至今,x86架构已经年过不惑。从1985年Arm1 Sample问世计算,Arm架构也已走过35年光阴。与它们相比,始于2010年的RISC-V年轻太多,也稚嫩太多。据分析机构Semico Research预测,到2025年,市场将总共消费624亿个RISC-V CPU核心。而据Arm官方数据,截至2019年10月,Arm核的出货量已经超过1500亿。

尤其是,在高端主控和高性能服务器CPU还没有应用范围广的成品。也就是说,在诸如高端工业控制处理器、手机处理器、平板处理器、桌面级别CPU、服务器级别CPU等高端领域,还没有基于RISC-V的通用型芯片。

“X86垄断、ARM太贵、RISC-V未来可堪大用”是RISC-V中国联盟理事长倪光南的观点,但距离那个“未来”显然还有点距离。

RISC-V基金会官网显示,目前该基金会有超过325个成员单位。而据Arm中国官方数据,目前Arm在中国市场已拥有超过200家芯片设计类客户,95%的中国芯片设计公司都推出了基于Arm架构的芯片。

核芯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康桥对集微网记者表示:“当设计RISC-V芯片的厂家数量跟Arm在同一个数量级的时候,才意味着生态可以跟Arm PK了。”如果要说距离那个“未来”的具体时间的话,他估计需要5-10年。

从应用角度来看,只有基于RISC-V架构的高性能移动终端或PC、服务器大范围投入市场,并能运行Andriod、Windows等操作系统,且有大量开发人员围绕在其中之际,RISC-V架构才具备与Arm争锋之力。

从现实来看,RISC-V目前最大的短板在于基于这一架构的生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生态是个很庞大的概念,所谓RISC-V的生态包括开放架构标准、硬件生态、工具链软件生态、应用软件生态等内容。其中,硬件生态包括开源内核IP、开源SoC、商业IP等;工具链软件生态包括编译器、汇编器、链接器、调试器等开源工具链和商业工具链;应用软件生态就是操作系统、开发环境、应用软件等。

在这张RISC-V生态“拼图”上,除了最核心的开放架构标准,其余都需要从业者去完善。虽然正在完善这张“拼图”的玩家尚有一些,如赛昉(SiFive)中国、芯来科技、平头哥、台湾晶心科技(Andes)等,但整体而言生态发展还在起步阶段,这对于RISC-V产品的研发、推广是极为不利的。

即使是不考虑自己开发IP核和工具链,就基于开源IP、工具链的基础上做RISC-V芯片,生态不成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在胡康桥看来,生态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让用户“快速上手”,比如参考设计等,即向智能门锁、手表、手环、电机控制、平衡车控制等特定市场打造的软硬件方案。

他举例说:“比如我们向客户推广的时候,客户可能第一时间就会问有没有参考方案。对于客户来说有了参考方案,只需要略微修改就可以定制出自己的方案。”没有参考设计,合作很难深入谈下去,但目前而言,拿出参考方案并不容易。

好消息是RISC-V的生态已在逐渐完善。使用RISC-V架构设计芯片的企业越来越多,从硬件IP到软件工具链,再到操作系统以及开发环境,都为设计企业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既有免费的开源版本,也有稳定高效的商业版本。并且由于软硬部分都是基于同一套体系架构标准,所以国内外很多公司和组织的技术演进、合作创新都在不断促进生态的完善。

定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分享嵌入式知识,关注公众号,加星标,每天进步一点点。

声明:

本号原创、转载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