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供应 >

21CC|淋巴瘤创新药密集研发,如何多维度降低患者自费成本?

2023-08-12 14:39:4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实习生范雯轩上海报道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对于莱昂纳多·科恩《颂歌》里的这句著名歌词,尤其是光与裂痕的所指,各人有各人的理解。而对丹丹(化名)来说,生命中那道裂痕,即是疾病;那道照进来的光,则是因缘际会获得的。

丹丹是一位幽默、帅气的安徽小伙儿。26岁那年,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确诊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当时,由于淋巴瘤引起巨脾,他先在外科进行脾脏全切手术,术后十几天就转到血液科,开始采用R-CHOP方案。用丹丹的话来说,住院伊始自己“处于半死不活状态,脑子是懵的”,只能在病床上干躺着,有时翻个身都要喘上半天。那段日子,他经历过呕吐、口腔溃疡等各种不良反应,化疗大约进行到第三个疗程,又不幸触发了胰腺炎,每天饮食不能自主,要靠母亲用榨汁机把饭打成糊喝下去,痛苦至极。


(相关资料图)

好在,他生性乐观,对疾病、生死看得开:“当时我自己也在想,能怎么着?我已经得了病,又不能让时间回到过去,就得往前走,能扛得住就扛,扛不住我也没辙。但是我想肯定能扛得住。”即便这么难受,住院期间他都没哼一声,用同房间的病友话来说:这孩子真皮实。

为了实现规范化治疗,在病友的介绍下,丹丹加入了“淋巴瘤之家”创建的病友群,不久就和群里的病友们熟络起来,还和两位至交结成“病友三人组”,私下经常聊天、打游戏“吃鸡”,却很少谈及病情,彼此通过互动、消遣,忘掉疾病,放松心情。

丹丹后来了解到自己所患的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它起源于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细胞或淋巴组织。淋巴系统是人体的一部分,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骨髓等组织,以及淋巴管和淋巴液。在中国,淋巴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10万新发患者。

淋巴瘤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相对较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它一般起源于淋巴结,可在体内扩散到其他淋巴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组较为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它包括多个亚型,起源于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

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总的肿瘤新发率为每10万人中278.07人,到2020年上升至每10万人中315.64人。其中,血液肿瘤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瘤种,包括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等。其中,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相关数据表明,中国整体淋巴瘤5年生存率仅为38.4%,相比日本和美国的57.3%、68.1%,仍存在明显差距。

当下,面对这一疾病,患者如何应对?对此,临床认为,淋巴瘤的症状可能因类型和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肿块或肿胀的淋巴结、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疲劳和不适感等。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

如何改善患者生存现状?

与丹丹一样,吉祥(化名)也是淋巴瘤患者,这位是来自于定西通渭县的一位28岁的小伙子,在北京读药学研究生,是全村学历最高的孩子。2018年底,由于颈部淋巴结呈现出肿大状,于2019年底确诊为淋巴瘤。

在确诊后,医生给吉祥安排了化疗,但此后吉祥出现了排尿困难的现象,每次排便都需等待约10分钟,伴排气及排便减少。有一天,凌晨2:00左右,吉祥突发左侧腰背部剧烈疼痛,双下肢出现了运动障碍。第二天晨起,出现头痛情况,并于早起后突发意识障碍,同时出现双上肢运动障碍,并迅速进展为昏迷状态。

吉祥陷入昏迷后,作为主治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张薇迅速对他开展了抢救措施,第一时间,血液科、感染科、神经内科、ICU、急诊科等科室专家齐聚抢救室,“大家只希望在死亡线上争分夺秒,留住这位年轻患者的生命。”张薇说,好在最后,经过多方努力,吉祥获救了。

如今,吉祥不仅会说话、会走路,而且他研究生毕业作为引进人才参加了工作。 “这个病例曾经是百年协和血液重要的病例,作为经历人来说,我特别感动,因为我们要感谢吉祥的家属,只有家属绝对的信任才让医生一次次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各种不可能。”张薇说。

对于普通人来说,罹患淋巴瘤的人生已是困难重重。在罹患淋巴瘤的艾滋病患者小云(化名)看来,人生如烂泥一般。小云27岁时被发现鼻腔肿瘤占位。然而,上天好似跟他开了个玩笑。在进一步检查后,他被确诊为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同时患有艾滋病。因为绝望,他一度放弃治疗,但在妈妈的一再坚持下,他回到昆明同意接受治疗。

在云南省医学会血液专家组共同讨论之后,临床医生决定为小云制定了含培门冬酶和米托蒽醌的化疗方案,“在六个周期的化疗和一个周期放疗后,小云获得了完全缓解,艾滋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样的好状态持续了五年。”作为小云的主治医生,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的医生闵海燕介绍。

但是,五年后小云出现了贫血,血色素只有23g,医院急诊将他收到了综合医院ICU时已经出现休克的状态。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很不幸,小云患上了第二种肿瘤——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尽管经历了多番病魔的折磨,但小云心态依旧很是乐观,目前他会经常回到就诊的门诊部和住院部,帮助医务人员做新诊断患者的思想工作,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及真实的经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完成治疗。”闵海燕医生告诉记者。

在“淋巴瘤之家”,关于淋巴瘤患者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何满足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期待,帮助他们实现规范化治疗,最终回归社会,拥抱美好生活已然成为方向。

新药研发不断推进

根据临床研究,淋巴瘤疾病负担升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淋巴瘤发病率是持续升高,淋巴瘤的发病有很多原因,包括病毒的感染、环境的污染、人口的老龄化等。而淋巴瘤的发病率增高以后,需要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就更多了,因此疾病的负担会比较高。

与此同时,淋巴瘤发病率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这也要求临床帮助患者实现规范的治疗,不断更新的临床治疗方案,与国际创新疗法接轨,提高药物疗效。而近年来,通过临床专家的不懈努力,淋巴瘤患者渐渐开始回归社会,这背后也离不开创新药落地临床的助力。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从药物类型看,目前淋巴瘤的治疗方法十分广泛,包括CD20单抗、CD20xCD3双抗、BTK抑制剂、靶向CD19的CAR-T疗法等。以CD20单抗为例,CD20属于B淋巴细胞限制性分化抗原,在95%以上的B细胞淋巴瘤中均有表达,是一个具有肿瘤特异性的靶点,也是B细胞淋巴瘤最成功的治疗靶点之一。全球首个上市销售的抗肿瘤单抗药物,就是罗氏研发的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于1997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及其他非肿瘤疾病,并于2000年在国内上市。

目前,国内获批的CD20单抗还有罗氏的奥妥珠单抗、神州细胞的瑞帕妥单抗,涉及NHL、FL、DLBCL等适应症。而从市场层面来看,根据公开数据,自2016年来,我国淋巴瘤药物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从140.7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60.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53%;2020年中国淋巴瘤药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69.7亿元,同比增长5.6%。随着我国淋巴瘤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淋巴瘤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21.6亿元。

但由于使用单抗类药物存在疗效不足、耐药性等弊端,仍然有很多患者面临复发的风险。为此,临床需要更好的治愈率并降低疾病复发风险,需要更多突破性创新药不断革新淋巴瘤治疗格局。

在谈及如何推动创新药加速审批上市这一问题时,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会会长唐民皓教授表示,在新的药品制度中,为了能让患者尽快用上创新药,我国药品审批部门推出一系列加快措施,倡导优先审批和附条件审批。有时候,尽管药品审批条件不满足,但该药物为临床急需药物,也可以通过附条件申请上市的政策先行进入临床使用,不过在进入临床阶段后,药监局也会加强对这类药物安全性、有效性的监测。

“除此之外,国家监管政策还强调‘突出疗效’的审批,即药品有突出疗效,优于现在已经上市的药品,可以加快审批。”唐民皓教授说。

除在药物研发上市方面的探索工作以外,不少药企近年来也在个体化治疗方向进行持续投入。关注早诊早筛以及ctDNA诊断工作的实践,旨在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疾病治疗方案,推动临床实现从药物研发到数字化疗法落地等一系列工作进展,在临床上形成全疾病解决方案落地使用。

推动药物可及成趋势

尽管如今创新药呈井喷式出现,但是很多药价格非常昂贵,对于很多淋巴瘤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这也使得不少淋巴瘤患者希望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可以进一步完善,在医保基本保障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拓展更多的创新支付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从创新疗法中获益。

“淋巴瘤之家”创始人顾洪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对于血液肿瘤患者来说,这些年新药上市的产品很多,但是根据“淋巴瘤之家”的调查,患者自费负担还是较为严重。以2018年为例,患者年度医疗总支出平均值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2.33倍。患者年度自费支出平均值约为家庭年收入中位数的1.34倍,严重超过国际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40%)。

“有药可用是好事,但可用的药越来越多,累计出来的自费成本也会极大地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我们希望对于大病的患者来说,是否可以设个封顶线,否则患者还要不停用新药,不停地改善治疗方案,也会使得不少患者及家庭不能够完全承担高昂的成本。”顾洪飞说。

对此,也有不少患者寄希望于医保谈判。但是创新药进入医保往往需要经过很多科学评估,诸如卫生技术评估,包括预算影响分析等,“关卡”重重。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保政策研究学者张璐莹对21世纪经济报记者表示,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大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药品生产企业向国家医保局提供关于药品的基本资料。同时,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医保专家组成综合组对基本资料进行评估,在评估药品的综合价值之后,判断这款药物是否有机会进入谈判;第二阶段,即药品谈判阶段,企业需要进一步提交关于这个药品非常详细的资料,包括关于药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经济学评价模型等。

“这些资料由卫生经济学专家进行仔细的评审,双人评审同一个药品,之后会形成谈判的底价,在底价形成之后,国家医保局会和企业进行谈判,这就是近年新闻报道中为人们所熟识的‘灵魂砍价’。在谈判成功之后,这款药品就能被纳入医保,患者使用时可以进行报销。”张璐莹说。

创新药进入评估和谈判环节之后,患者也在做着积极的努力,张璐莹教授进一步表示,患者可以通过与研究者合作,一起完成药品的临床价值、安全性、有效性、患者体验、生命质量等等方面的高质量证据搜集、提供工作,供卫生技术评估(HTA评估)参考。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